心气儿不丢,国运就不丢。
作者|戴老板编辑|李墨天来源|远川研究所(ID:caijingyanjiu)
作为"过河"的参考对象,日本是一颗已经被摸圆了的石头。
战后的日本,就是一套写满答案的习题集,里面既有关于产业崛起、文化输出、基础科学、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高分经验,也有关于地产泡沫、人口衰落、货币政策的错误教训。对于路径高度重合的东亚国家来说,镜鉴价值明显。
每个人都能在日本身上找到话题——部委官员喜欢研读日本的产业政策,野生国师热衷谈论广场协议和金融战败,科技观察家专注解读半导体和汽车崛起之路,而键政委员则喜欢一边分享番号和种子,一边高谈阔论失去的二十年。
但被放在显微镜下研究了这么多年,日本仍然有太多谜团,比如:为什么日本在年前后,简直是判若两国?
WWE走进东京,年代
详细说,就是很多国家都会遇到地产崩盘或者金融危机,但基本上都能通过货币和财政手段爬出深坑,但日本的诡异之处在于: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,整个国家和经济就如同进入了贤者时间,开水烫再多少遍都不起作用。
年之前,日本是一个打满鸡血的国家,相夫教子的"渡边太太"们都能让华尔街避让三分;但泡沫破裂之后,日本的货币和财政官员们把工具箱里的方法都摆弄了一遍,但依然无法有效刺激经济,最终使衰退的时间超过了5年。
不仅经济躺平,企业家也似乎丧失了精气神儿。年之前松下幸之助、盛田昭夫等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,但之后日本便很少诞生世界级的品牌和企业家了——在福布斯全球品牌00强里,最年轻的日本品牌是优衣库,诞生于年。
日本基础科学实力雄厚,自年之后已收获了20个诺贝尔奖,但另一方面,日本又结结实实地错过了过去20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浪潮——日本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名字叫Rakuten,市值只有90亿美元,有几个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的?
针对日本的谜团,包括PaulKrugman在内的西方经济学家给了很多解释,比如人口老龄化、经济结构性问题,银行僵尸化、财政刺激谬误、过高的政府债务……等,但都无法自圆其说。
最后把这个问题大概讲清楚了的,是一个叫辜朝明的台湾人。
0
辜朝明
辜朝明出生于年,跟同是台湾省人的林毅夫和郎咸平都是50后,前者比他大2岁,后者比他小2岁。
不过跟都在金门军营服役过的两位同行相比,辜朝明的出身更为显赫,其家族是位列台湾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。这是一个蓝绿相间的家族,既出过主持"汪辜会谈"的辜振甫,也出过民进党背后的金主辜宽敏,也就是辜朝明的父亲。
辜振甫和辜宽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,但两人因政治倾向不同而形同陌路。辜宽敏因为"事件"而逃离台湾,年在上海认识了辜朝明的母亲蔡国仪,随后移居日本,70年代才获准返台,是一个敢当着蒋经国的面说"反攻大陆是痴人说梦"的猛人。
尽管家族历史复杂,但辜朝明的人生轨迹跟台湾交集不大。他出生于日本神户,3年后跟母亲移民美国,年毕业于加州伯克利。在上尉连长林毅夫抱着篮球游到厦门的年,已经是美国人的辜朝明正在JohnsHopkins攻读经济学博士。
98年毕业之后,辜朝明进入货币银行学圣殿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,起点相当高。年他返回日本,作为第一位外籍研究员,加入了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,一路扶摇直上。年,他成为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。
辜朝明在日本受到了朝野的共同追捧。从年到年,辜朝明在日经新闻举办的"日本00位经济学家排名"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,他更是极少数能够参与日本五年经济计划制定的外籍人士之一,向多位日本首相提供过政策建议。
你要说他是日本的吴敬琏,那是高估他;你要说他是日本的林毅夫,可能有些可比性;但你要说他是日本的郎咸平,那就是在侮辱人了。
在私下里,辜朝明最大的爱好是制作军用飞机模型,并出版过一本页的德国二战飞机模型影集。他日语和英语非常流利,但不会讲普通话或闽南语,笔者年在陆家嘴听过辜朝明的演讲,他开场就为自己不会中文表达了歉意。
辜朝明在演讲,年
到了90年代末,日本长达0年的衰退引起了广泛注意,经济学家纷涌而来。要知道,对衰退、萧条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的"显学",因为任何有政策价值的研究成果都能带来巨大的公共福祉,都可能改变数以亿计人的生活。
因此,对大萧条的研究如同医学里的攻克癌症,被称之为"宏观经济学的圣杯"。
比如年的美国大萧条,人们最开始都认为这是由于的过度投机和股市崩盘而导致的,"这届股民不行",尤其是经济学家JohnGalbraith在年出版的《年大崩盘》一书,让人们只记住了华尔街的贪婪和乌合群众的愚昧。
但到了年,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ltonFriedman给出了"敌在本能寺"的结论:年崩盘的直接导火索或许有很多,但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(没及时放水),才是让美国陷入大萧条的元凶。这个结论后来逐渐被主流认可。
2年,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加MiltonFriedman的90岁生日宴,直接讲到:"关于大萧条你是正确的,美联储错了。"这让Friedman进一步封神。
所以,日本的大衰退也必然会是宏观经济学届的"圣杯"之一,而且日本的情况过于迷人:政府疯狂刺激经济,引导利率下降到零,债务杠杆率全球最高,但得来的却是经济零增长和通货紧缩。谁能解释清楚这个现象,谁就能青史留名。
在日本各类经济学家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辜朝明,自然不会闲着。在零星发表过几篇工作论文后,辜朝明在3年出版了《资产负债表衰退:日本在经济迷局中的挣扎及其全球影响》一书,第一次提出了"资产负债表衰退"这个概念。
这个新颖的词,未必能00%解释日本,但的确带来一套几乎完全不同的视角。
02
大衰退
"资产负债表衰退"的核心要义,解释起来一点儿都不复杂。
简单说,就是日本泡沫破灭导致资产价格急剧下降,让大量公司和家庭都"技术性破产"。什么是"技术性破产",就是日本企业在泡沫顶峰时加杠杆购买了高价资产,如果按照跌下来的价格重算资产负债表,很多公司其实已经资不抵债了。
而日本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?就是默默地挣钱还债。日本企业虽然资产负债表恶化了,但产品竞争力还在,仍然能够产生利润现金流,只不过这些利润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,而是用来还债。这种搞法下,经济怎么可能不萎缩?
进一步说,日本企业和个人的"星辰大海"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——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,而是追求负债最小化。无论货币刺激力度有多大,企业根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,贷款意愿严重不足。这就解释了货币政策为啥毫无作用。
在年,2.5%的低利率能直接催生资产泡沫,但到了年,同样2.5%的利率却没产生任何刺激作用,甚至之后降到了零利率,企业也无动于衷,打死也不借钱。在整个90年代,日本企业每年的净还债量都维持在几十万亿日元规模。
这跟80年代的画风完全不同。仅在几年前,日本人还想要买下整个世界,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店挤满了日本富人,而即使是再普通的工薪阶层,也敢按揭30年购买一套价格堪比纽约的公寓或一户建。整个国家大病一场后,所有人的预期都变了。
村上春树在《海边的卡夫卡》里写道: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,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。
辜朝明经过测算,发现年后的资产价格暴跌让日本损失了万亿日元的财富,而造成的缺口又让企业和家庭进行了至少5年的净债务偿还,这种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而消灭了相当于GDP总额20%的总需求,彻底将日本拖进了萧条的泥潭。
辜朝明在《大衰退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"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说,偿债是正确且负责任的,但是当所有企业都开始同时这样做时,就会造成严重的合成谬误(FallacyofComposition)。这种令人恐慌的局面,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。"
以前西方经济学家都假设货币的"需求方"永远存在(谁会不愿意借钱呢),因此只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19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