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蓝博基尼 >> 蓝博基尼车标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奥迪面前,一场修行虎嗅APP

来源:蓝博基尼 时间:2022/12/11
白癜风诊疗体系 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180423/6185379.html

虎嗅汽车组作品

作者丨胡洋

中国的大马路上,奥迪的公众认知度比红旗都高。

在中国,任何行业中任何人想连续几十年稳坐第一,难如登天。奥迪就做到了,年是奥迪进入中国第31个年头。过去整整三十年(~),中国豪华车销量头名始终属于奥迪,未曾有哪怕一年旁落。

但事情正在起变化。

今年前五个月,奥迪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25.36万辆,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.9%。比起奔驰和宝马两位老对手,奥迪落后的幅度已超过1/10。

同期,奔驰和宝马的国内销量分别为28.76万辆和28.85万辆。这两个数字各自计入了Smart和MINI的销量,但即便刨去Smart至多1万~1.5万辆的国内销量(奔驰未公布不计Smart的国内销量),保守估计,奥迪与对手间的差距也有2万辆左右。

考虑到MINI旗下车型在奥迪品牌中多有对应竞品(MINI与A1,Countryman与Q2L),而Smart在宝马和奥迪品牌中皆无直接竞品,如有可能,本文会尽量按奔驰销量不计Smart、宝马销量计入MINI的原则进行比较。

(注:奔驰不计Smart全球跌幅同为4.7%)

不论国内市场还是全球范围,奥迪在前五个月销量跌幅都是BBA之最。

既然去年销量还保持着国内第一,今年降幅不过1.9%,业绩却比领先对手差了10%?这事儿要从年说起。

“神奇”岁末,与中国依赖症

年前11个月,奥迪中国头一回在BBA中处于全面下风:累计销量落后宝马(含MINI)约1.4万辆,落后奔驰(不含Smart)约1.1万辆。正当业界惊呼中国豪华车市场“变天”在即,奥迪却凭最后一个月的销量爆发,奇迹逆转守住了第一。

年前11个月,几乎同样的局面,当12月过去,又是同样的结局。

这两年,奥迪中国的12月单月销量、12月销量全年占比,都显著高于它的两位对手。

年12月,奥迪销量数字同比暴增34%,比奔驰、宝马多出1.5万~1.7万辆,单月销量占全年比例高达11.2%。年12月,奥迪单月销量全年占比再度超过了10%,这是奔驰宝马这两年12月从未触及到的。

(奥迪中国~两年12月业绩奇高)

连续两年在前大半年落后于对手,却又连续两年在年关之际上演爆发式翻盘,发生在年恰逢入华30周年的奥迪身上,个中缘由不难寻思。现在,年前五个月过去,又是熟悉的局面。

偏偏,奥迪是BBA中最为依赖中国市场的一家,且依赖的程度远高于奔驰和宝马。尽管奥迪全球总销量长期排在第三位,中国市场却常年(连续30年)名列第一。年,中国市场对于奔驰和宝马占比在26%~29%,对于奥迪来说却占了多达37%。虽说中国早是跨国车企必争之地,它对奥迪的重要性,仍要比其它豪华品牌还要高。

(注:销量维度)

历史是众所周知的。早鸟有虫吃,年奥迪就成了首个国产的德系豪华车品牌,比宝马()和奔驰()早了十多年。挂着四环车标的一汽-奥迪,从那时便奠定了国内“官车”地位。

小孩子都知道,一个篮子里鸡蛋不能放太多。单一市场占比超出了三分之一,那么这里的任何风吹草动,都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影响。

年末,奥迪抛开一汽、密谋上汽-奥迪的传闻甚嚣尘上。这起事件持续发酵至年春,导致奥迪中国与国内经销商发生激烈矛盾,甚至有4S店以拒绝客户提车相威胁。雪上加霜,年初,奥迪德国总部年会将中国地图抹去了台湾、藏南地区,“地图门”事件变成了奥迪“轻视中国”的话柄。这两起事件最后都不了了之,“上汽-奥迪”计划被延期至今,“地图门”后官方仅86字道歉信,堪称危机公关负面案例。

也正是这一年,奥迪前11个月累计销量52.9万辆,而上年同期为54.0万辆。要不是最后在12月用尽办法“小宇宙爆发”,奥迪将交出一份负增长的中国区成绩单。

换代即滞销,增援or毒药

奥迪“失宠”,定性于两三年前,却可以溯源至四五年前。

早有“灯厂”美誉,奥迪一向是个重设计的地方。近20年来奥迪的历任设计总监:彼得·希瑞尔出走起亚,后者随即崛起;德·席尔瓦从奥迪卸任后,升任大众集团设计总裁;斯蒂芬·席拉夫后来成为同集团下宾利品牌设计总监;沃尔夫冈·艾格则入主比亚迪,拯救其设计短板。

(沃尔夫冈·艾格,现任比亚迪设计总监)

但从年德·席尔瓦调往大众集团到年这段时间,奥迪的产品外观设计经历了一阵迷失和混乱。

在德·席尔瓦执掌奥迪设计部门时期,塑造了影响颇为深远的“大嘴”前格栅造型,他和前任彼得·希瑞尔奠定了奥迪迄今为止外观设计的基础。在年之前,德·席尔瓦的官方职称是HeadofDesignoftheAudiBrandGroup(AudiGroup奥迪集团还包括兰博基尼等品牌)。

在德·席尔瓦之后,HeadofDesignoftheAudiBrand(奥迪品牌设计总监)和HeadofDesignoftheAudiGroup(奥迪集团设计总监)变成两个职位,分别由斯蒂芬·席拉夫、沃尔夫冈·艾格二人接任。年之前,奥迪的具体设计工作,主要由斯蒂芬·席拉夫领导;年后,沃尔夫冈·艾格接替席拉夫,在奥迪集团设计总监的基础上,兼任奥迪品牌设计总监,开始直接主导奥迪的设计工作。

(左:沃尔夫冈·艾格,右:斯蒂夫·席拉夫)

由于产品周期的关系,德系豪华品牌的新车设计,一般会提前三年甚至更久。因此~年(大致范围),奥迪的新车型主要还是前任设计团队(席尔瓦)的想法。这之后,如果你熟悉奥迪近几十年的设计演进,很容易发现自年起推出的奥迪主力新车,换代后的新设计变得乏“新”可陈,并且方向模糊。

(第二代Q7的失败诱发了设计团队换血)

最典型的例子,是年的第二代Q7,以及年的第五代A4(底盘代号B9)。第二代Q7在前作成功的基础上,仅将奥迪当时新的直线设计语言生搬硬套而上,“气场不再”成了国际国内媒体的常见评价。第五代A4同样如此,仅车头车尾造型直线化,奥迪设计部门对于整车轮廓和侧面造型几乎分毫未动。这样的变化幅度太像是一次中期改款(facelift),而非全面换代,难以刺激消费者产生新鲜感。

(两代A4侧面近乎分毫未动)

按照奥迪知乎官方账号的说法,“斯蒂芬·席拉夫与沃尔夫冈·艾格时代”的奥迪设计“进入一个‘稳态’”。事实确实如此。席拉夫和艾格二人治下的奥迪设计,历经数年,既未能在前任的成功基础上有所推进,也未能实现突破形成鲜明的新风格。用少量新设计元素做局部改变,这种“偷懒”般的设计方式,其实是设计部门无法确定主路线、不愿为先锋设计担风险、彼此相互妥协下的结果。

上述这一代Q7和A4(目前皆在售),在国内上市后遭受冷遇已不是新闻。年国内上市的新Q7,年在同级竞品宝马X5和奔驰GLE年销近4万辆之际,国内统计销量仅1.58万辆。年上市的A4L(B9),在上半年的销量,落后于宝马3系和奔驰C级约20%(约1万辆)。一汽-奥迪反常规推出了增配减价的A4LPlus版应急,但仍在全年销量上落后于上市更早、优惠幅度更小的奔驰C级。

(Q5L今年累计销量同比下降了24%)

再往后,年中,年销量占整个奥迪五分之一的重要车型Q5迎来换代。需要说明,这一代Q5L虽到年8月才在国内上市,其实海外早在年就已发布,它依然是沃尔夫冈·艾格时期的作品。

谁也没想到,全新Q5L上市后,一汽-奥迪竟让老款Q5与之并行销售了三个月。即以成交价优惠幅度巨大的老Q5,来弥补新Q5L上市后优惠缩减所导致的销量下滑。这样“新老同堂”保销量的歪招,在大众丰田等非豪华品牌中是常态,但在BBA级别豪华品牌中,史无前例。

就当是巧合吧:这年刚好是奥迪入华30周年。

等到“连续30年中国销量第一”成为过去时,今年1-5月,在终端价格已有显著优惠的情况下,Q5L国内销量同比下降24%,在同级车中的销量排名,从保持了多年的头名一步滑落至第三。

我们知道从年开始,奥迪在国内被奔驰和宝马步步紧逼,甚至不得不年底冲量来保第一。其实更早,~连续四年,奥迪的国内销量几乎原地踏步,坐视两位对手迎头赶上(年终于涨了一波,才保住第一)。全球范围还不及国内,-年奥迪被越甩越远,甚至年还出现负增长。

从Q7()、A4L()、Q5L()再到A6L(),从年往后,奥迪陷入了每将一款换代新车引入国内,就必然遭遇一次车型销量腰斩的“迷惑”困境。新车型反而成了销量毒药,换代即滞销,成了笼在奥迪中国头上的魔咒。尤其最近的两大年度重点新车Q5L和A6L相继折戟,奥迪王牌出尽,却不见回响。

就连奥迪全球销售副总裁MartinSander最近也不得不承认:“车型更新换代涉及A6L这样的主力车型,对(中国区)销量产生了负面影响。”

新的力量,遇上新的麻烦

今年初,以高折扣硬撑数年的另一大销售主力车型A6L,终于在国内迎来换代。然而1~5月,A6L累计销量4.24万辆,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7.9%。

但和Q5L不同,新A6L并不是艾格或席拉夫时期的作品,它出自奥迪新任设计总监之手。

年,沃尔夫冈·艾格因Q7换代设计表现不佳而卸任。更早之前,他在年接过史蒂芬·席拉夫的职位,成为奥迪设计部门的实际主导,设计失败的责任无可推脱。

奥迪设计总监的位置,交给了德国人马克·莱切特。由于接手时间和开发周期的关系,莱切特真正主导设计的第一款新车,是在年才正式发布的新一代A8,接下来相继是新A7、Q8、新A6/A6L和新Q3(截至年6月)。

(马克·莱切特在Q8深圳全球首发现场)

莱切特的到来,让奥迪设计部门找回了稳定感——不只是我觉得,AutomotiveNewsEurope同样如此评价。

莱切特出身于奥迪母公司大众,和长期在德·席尔瓦身边作为副手的艾格或席拉夫不同,莱切特对于席尔瓦时代的设计没有那么坚定的延续动力,他更加愿意放开手脚,尝试更丰富的造型变化。在他就任后,奥迪新的外观设计很快确立下来:更立体化的八边形前格栅、条纹状内外灯饰以及重要的quattro轮拱腰线。这些在Q8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在席尔瓦时代与莱切特上任之间的~年,奥迪每款全新换代车型,都会被人诟病设计“偷懒”:从Q7到TT跑车再到A4,只改前脸车尾、侧面轮廓维持不动。难以刺激消费者产生足够的新鲜感,还会使新风格与旧轮廓之间不够协调。对比Q5L(沃尔夫冈·艾格时期)和Q8(莱切特主导),你能明显察感知到二者设计风格的迥异。

然而有了莱切特操刀的A6L,还是没能逃脱“换代即滞销”的命运。外部因素,国内的消费者似乎已经被前两年奥迪的优惠力度“惯坏了”;内部因素,奥迪在设计之外的其他方面也遇到了麻烦。

著名的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是奥迪跻身BBA之本,尤其是应用于奥迪A4及以上级别车型、基于纵置引擎平台的托森中央差速器式全时四驱系统。然而年开始,奥迪开始启用新的quattroultra系统(国内称“quattro智能四驱”)。

简单来讲,quattroultra不再是“全时”四驱,它在低负荷路况下会断开后轮动力。相比之前的托森差速器版quattro,quattroultra更加经济也更环保,但应对非铺装路面时的通过性能有所下降。虎嗅曾在《7月开始,你就买不到“全时四驱”的奥迪Q5了》一文中,详细解释过quattroultra系统相对于之前奥迪quattro全时四驱的差异。

(奥迪quattroultra四驱系统)

奥迪相继在新一代国产Q5L、A6L上换装了quattroultra系统,同时奥迪又用同样更脆弱、降低通过性能的七速双离合变速箱,取代了之前的八速自动变速箱。这些变化在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确有益处,但以“智能”名号削弱奥迪一贯引以为傲的四驱系统,已经不太可能在逐渐成熟的国内市场瞒天过海。身为SUV车型,Q5L今年来的销量表现,quattroultra+双离合变速箱的组合,免不了是要背锅的。

高帽该扔就扔吧

销量第一的帽子戴了三十年,搁谁都会累的。中国市场占比过重,对于整个奥迪是成败萧何;几年前设计部门的保守和混乱,是奥迪近年来疲态尽显的前兆;而近几年产品、技术、公关策略乃至长期战略一步步碰壁,最终让奥迪的卫冕之路一年比一年艰难。

但我们不希望看到奥迪在年销量卫冕,反倒是出于对这个品牌还存留着希望。

汽车行业任何大的变化都不在一朝一夕。奥迪在中国乃至在全球的竞争力下降,并不是一年半年内就能逆转的,当如此多的内部错误和外部因素汇集在一起,除了再一次效仿前两年打价格战,至少眼下,奥迪中国并没有其他能扭转局面的现成工具。

然而已经脱胎换骨的新A6L依旧难让消费者买账,可以说把价格战的负面后果展现得清清楚楚。别忘了,奥迪终究是一家豪华汽车品牌。一时的高折扣尚且容易掩人耳目,但倘若连续三年,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发现高销量背后是更低的成交价水平,品牌价值悄然下滑将是难以避免。豪华品牌屹立的基础是公众的认知度,假设所有人都知道某一线豪华品牌的门槛要明显低于另外两家,那么它堕入所谓“二线豪华”阵营将不是危言耸听。

何况奥迪手中并非无牌可出,方向清晰的新设计团队是其一;技术方面,奥迪在电动涡轮、48V电气化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方面,依然走在前面;将在一两年内落成的上汽-奥迪,可以为中国市场扩充国产车型阵线。但无论是修正之前的错误,还是利用优势为自己补强,都需要奥迪放下销量包袱,无视掉这方面的压力——就当是一场修行。

如果今年奥迪中国的年终成绩单上,不再有“连续32年销量第一”,那才是值得奥迪粉丝把酒言欢上街拥抱的事情。

复制口令打开最新版本虎嗅APP,即可领取虎嗅黑卡权益,3日内有效哦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f/262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